關于加快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建設的提案
作者:信息來源:發布日期:2021-07-13訪問次數:字號:[大中小]
提案者 | 第一提案人 | 索德勝 | ||||
聯名人 | 閆廣 | |||||
辦理單位 | 主 辦 | 市文化旅游廣電局 | ||||
協 辦 | 市發改委 | |||||
序號 | 清單式建議 | 補充說明 | 答復清單 | |||
當年已完成事項 | 正在推動事項 | 下一步落實事項 | ||||
建議1 | 科學整合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和生態文明,打牢高質量發展基礎。 | 挖掘黃河(銀川段)沿線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,講好銀川的“黃河故事”,傳承弘揚“黃河文化”。提升水洞溝、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、黃沙古渡、黃河外灘、天山海世界、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等精品景區的品質內涵,高標準、精品化建設,以黃河觀賞、軍事體驗、水上運動、戶外徒步騎行越野、生態休閑體驗等旅游產品為主,以民俗體驗、藝術品鑒和文化體驗為補充,改造黃河航道,推進黃河水上游線建設,聯動黃河兩岸景區,打造黃河金岸旅游度假區;搶抓國家長城文化公園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,發揮中國?銀川黃河文化旅游節等平臺輻射作用,將其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河流旅游目的地、旅游產業黃金集聚帶、全域旅游的先行示范帶,唱響“天下黃河富寧夏”新時代品牌贊歌。 | ||||
建議2 | 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。加大區域合作力度,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。 | 緊緊圍繞文明起源、黃河治理、地質現象等重要遺產,實施捆綁整合,及時做好申報工作。同時加強與其他黃河流域省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,有針對性地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搶救、保護、傳承和弘揚工作,共同打造沿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和生態文化保護帶,建立“黃河流域共同體”保護機制,做到統籌規劃、統一保護和協調行動,為銀川高質量發展助力添彩,真正使黃河文化走進百姓心坎,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家園。 | ||||
建議3 | 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。 | 建設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基地,全方位、多視角集中展示黃河流域銀川段的物質文明、精神文明、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成果,講好“黃河故事”,拉近國內外游客與黃河的距離體驗,讓大家深切感悟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。大力宣傳黃河文化的重要意義,設置專項基金(資金),圍繞講好“黃河故事”,推出一批普及讀本,培養一批宣傳人才。通過建立黃河文化學堂、舉辦黃河文化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、多角度、大范圍、重力度宣傳推介,讓黃河文化“動”起來、“活”起來,不斷擴大銀川黃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 | ||||
建議4 | 綜合利用銀川黃河歷史文化資源,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。 | 積極推進黃河文化與科技、資本、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高度融合,搶占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。充分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,對相關黃河文化資源進行情景再現、虛擬成像,開發視聽娛樂、演繹觀賞等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,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黃河文化創意體系。創作文化藝術精品,做強寧夏黃河文化產業,擦亮“天下黃河富寧夏”品牌。培育新型文化業態,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,促進黃河文化產業與體育、康養、中醫藥等產業共生共贏,促進發展。 | ||||
建議5 | 打造黃河生態文化帶,推進黃河文化與黃河旅游融合發展。 | 將銀川濱河大道打造成黃河旅游公路,將沿黃地區的渡口、峽口、渠口、古鎮、遺址等串聯起來,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展示區,建設黃河文化觀光區,將銀川沿黃地區農耕文明打造成傳統農耕文明保護區和體驗區。打造黃河文化生態園、生態廊道、標志性黃河文化景觀,培育以黃河為軸線的旅游線路。充分發揮政府在黃河文化產業資金、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引導作用,以及文化企業在資源整合方面的平臺作用,形成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等發展黃河文化產業的合力。與此同時,將生態發展注入全系統,用生態建設引領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建設,真正落實好總書記“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”重要指示。 |
案由: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,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,講好黃河故事”。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作出要“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”的重要指示,全區上下各界深入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,在各項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,并納入銀川“十四五規劃”,為銀川市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,打造寧夏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,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具體建議:
一、科學整合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和生態文明,打牢高質量發展基礎。挖掘黃河(銀川段)沿線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,講好銀川的“黃河故事”,傳承弘揚“黃河文化”。提升水洞溝、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、黃沙古渡、黃河外灘、天山海世界、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等精品景區的品質內涵,高標準、精品化建設,以黃河觀賞、軍事體驗、水上運動、戶外徒步騎行越野、生態休閑體驗等旅游產品為主,以民俗體驗、藝術品鑒和文化體驗為補充,改造黃河航道,推進黃河水上游線建設,聯動黃河兩岸景區,打造黃河金岸旅游度假區;搶抓國家長城文化公園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,發揮中國?銀川黃河文化旅游節等平臺輻射作用,將其打造成為國際知名河流旅游目的地、旅游產業黃金集聚帶、全域旅游的先行示范帶,唱響“天下黃河富寧夏”新時代品牌贊歌。
二、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。加大區域合作力度,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。緊緊圍繞文明起源、黃河治理、地質現象等重要遺產,實施捆綁整合,及時做好申報工作。同時加強與其他黃河流域省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,有針對性地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搶救、保護、傳承和弘揚工作,共同打造沿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和生態文化保護帶,建立“黃河流域共同體”保護機制,做到統籌規劃、統一保護和協調行動,為銀川高質量發展助力添彩,真正使黃河文化走進百姓心坎,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家園。
三、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。建設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基地,全方位、多視角集中展示黃河流域銀川段的物質文明、精神文明、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成果,講好“黃河故事”,拉近國內外游客與黃河的距離體驗,讓大家深切感悟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。大力宣傳黃河文化的重要意義,設置專項基金(資金),圍繞講好“黃河故事”,推出一批普及讀本,培養一批宣傳人才。通過建立黃河文化學堂、舉辦黃河文化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、多角度、大范圍、重力度宣傳推介,讓黃河文化“動”起來、“活”起來,不斷擴大銀川黃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
四、綜合利用銀川黃河歷史文化資源,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。積極推進黃河文化與科技、資本、人才等生產要素的高度融合,搶占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。充分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,對相關黃河文化資源進行情景再現、虛擬成像,開發視聽娛樂、演繹觀賞等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,形成具有寧夏特色的黃河文化創意體系。創作文化藝術精品,做強寧夏黃河文化產業,擦亮“天下黃河富寧夏”品牌。培育新型文化業態,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,促進黃河文化產業與體育、康養、中醫藥等產業共生共贏,促進發展。
五、打造黃河生態文化帶,推進黃河文化與黃河旅游融合發展。將銀川濱河大道打造成黃河旅游公路,將沿黃地區的渡口、峽口、渠口、古鎮、遺址等串聯起來,打造黃河文化保護展示區,建設黃河文化觀光區,將銀川沿黃地區農耕文明打造成傳統農耕文明保護區和體驗區。打造黃河文化生態園、生態廊道、標志性黃河文化景觀,培育以黃河為軸線的旅游線路。充分發揮政府在黃河文化產業資金、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引導作用,以及文化企業在資源整合方面的平臺作用,形成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等發展黃河文化產業的合力。與此同時,將生態發展注入全系統,用生態建設引領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建設,真正落實好總書記“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”重要指示。